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聚焦轻院 >> 正文

聚焦轻院

聚焦轻院

《内蒙古日报》4版 视觉 刊载:这个农民不一般——包轻院毕业生成功创业 (2011年7月13日)

每天都要给蔬菜通风。大棚养殖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很高,所以每天通风的时间长短都不同。”说起蔬菜养殖,卜玉玲如数家珍。

辛苦的付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卜玉玲露出灿烂的笑容。

妈妈卖掉家里的奶牛,和儿子一起照顾大棚,吃住都在大棚旁边的小屋里,每天吃的菜都是自己大棚种的。

以前都是卜玉玲自己骑车给小菜铺送菜,现在都是菜贩上门来收。

□本报记者 胡 芳 摄影报道

每天早晨6点多,卜玉玲就起床了,因为惦记着那11个大棚蔬菜。他挨个把每个棚的塑料布掀起,给蔬菜通风,再挨棚检查每颗蔬菜的长势。

2009年,卜玉玲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毕业后他又回到村里,开始种起了地。他和我们不一样,他有知识,又懂市场销售,他挣的钱比我们多多了。”几天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西讨速号村的一处大棚前,几个村民和记者谈论起他们眼里的这个大学生农民。

我塌下饥荒供你上大学,不是为你回来当农民的,你给我去城里上班去!”一听说儿子毕业后要回村里当农民,卜玉玲的父亲坚决反对,不仅是父亲,村里的人也都认为卜玉玲念了半天大学不在城里体体面面的上班,而是回家种地实在是没出息极了。

面对所有人的反对,卜玉玲回乡创业的想法并没有动摇。仗着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技术和到外地学习食用菌的育种、栽培及管理知识,他向同学们这个三百、那个五百借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租了一个大棚,之后便整日钻进大棚看着蘑菇一点点的成长。没有资金、没有经验、花冤枉钱、返工,蘑菇长好后又给各个小菜铺送菜……创业之初,他备尝艰辛。然而情况慢慢有了好转,这棚蘑菇给了他1万元的纯利润。现在他租了11个大棚栽培蘑菇、豆角、西瓜、玉米。勤快的他还养了鸡和兔子。现在一天出2吨蘑菇还是供不应求。两年下来,种地的收入不仅还清了家里供他和妹妹上大学时的外债,他还买了辆崭新的面包车。

上一条:《内蒙古日报》头版(转接二版)刊载: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和生产线零距离——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纪实之二(2011年7月19日)
下一条:《内蒙古日报》头版头条(转接二版)刊载: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纪实之一 (2011年7月14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