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轻工特色优势突出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职业教育高地。现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4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教师403人。现有14个专业大类46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品牌专业10个、自治区特色专业2个、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2个、自治区级“工匠班”试点专业7个、自治区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以最优势专业和最强师资队伍享誉自治区。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聚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改革举措,跨区域组建现代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了一批能源类、食品类、农牧类等特色专业,培养了大批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图1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景图
一、瞄准新质生产力,聚焦“五金”建设提质升级
找准发展定位,确立中高企一体化育人导向。学院将人才培养工作与包头市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根据重点产业建设专业群,紧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核心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规格,积极打造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必备的人才基地,让职业教育更直接、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学院党委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联盟章程和联盟发展规划及《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实施方案》,为了让更多学生找到称心满意的工作,书记、院长带队深入包头市以及赤峰市、鄂尔多斯市的10余所中职学校、50多家企业调研走访,并多次邀请各中职学校校长、企业负责人来校举行中高企一体化贯通发展座谈会,共同探索职业教育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图2 创新“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分论坛在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召开

图3 包头企业党建联盟“一月一主题”暨全市党建引领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大会在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深度合作,融通双线式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相关专业(群)为依托,上游联合中职学校、下游紧密对接品牌行业企业,以“3+3”“3+2”等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为平台,打造企业冠名订单班,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工作,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学生入校即入企。在为学生提供学历就业“双保障”的同时,实现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给方面与区域内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图4 党委书记邵文祥带队开展“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专题调研
创新“研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师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院把握产业升级新机遇,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优势和学校的师资科研优势,以“企业出设备、学校出教师”的方式,在校园内共建“企业校区”,提高企业参与办学深度,推进协同育人发展。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依托企业的真实产品生产,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使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发展。例如,学院与北京优利康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能源培训学院(中心),建成10个实验实训室,可同时容纳500人开展风电机组变桨缩比、风电机组偏航缩比、登高及资源库等上百项实操实训,为学生在校期间熟练掌握前沿一线技术提供了坚实保障。探索“科教互促”发展路径,师资双向互聘,夯实协同育人保障。以推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为重点,建立校企师资和技术人员互聘管理机制和中高企三方师资库,学院从合作的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中聘任22名专家能手担任客座教授,充分发挥校外杰出人才、优秀专家学者、技能大师在提升学院办学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师资优势互补、互聘互用。通过校企双方人员双向互聘,加强中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保障,形成常态化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实施“中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把国际化办学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校企合作共建“中文工坊”,打造具备专业及职业汉语教学能力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开展国际化师资培训,如“汉语+职业教育”复合型师资培养,拓宽汉语教师的跨学科职业汉语教学能力,以及提升专业教师“中文+职业技能”的双语教学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针对合作企业马达加斯加鹿王羊绒公司近4000名非洲员工,开展分层次分阶段的“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对企业的外籍员工开展国际汉语培训、技能培训,组织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方面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和岗位适应性。2025年计划为外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约1000人,开设20个班。

图5 校企共建“中文工坊”落户马达加斯加
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以技术服务项目为引领,联合企业单位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产教研创综合育人平台和专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学院先后与14所中职学校、11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确定各类订单班73个,其中中高企三方订单班51个、中高双方订单班22个,涵盖29个专业,计划招生2550人,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学习场所与工作场所、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学生与员工共融共通,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提升职高“升学率”、高职“就业率”和就业“留包率”,形成“闭环式”人才培养基本运行机制。

三、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循环
2024年学院毕业生为3870人,已就业安置3718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6.07%,有3278名毕业生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84.70%。在省外就业的407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3.42%。其中,留在包头市就业的人数为1668人。通过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在校生对学院满意度为97.79%,毕业生满意度为95.49%,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7.38%,其中能力胜任、职业素养、进取精神满意度分别为97.95%、97.87%、97.55%。机电类专业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达100%,与区内同类院校相比居于首位;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6%以上,就业对口率8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91%以上,位于区内同类院校前列,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四、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加强,赋能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果《中高企一体化培养人才打造产教融合“轻院样本”》《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打造“中高企一体化”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中高企”一体化协同培养——学生搭上了高质量就业“直通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等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被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宏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自治区多所同类院校到我院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交流,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多元联动校企合作模式范例。

图10 光明日报报道学院《“中高企”协同育人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图11 中国教育报报道《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
未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着眼自治区、包头市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紧密对接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拓展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核心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规格,积极打造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必备的人才“蓄水池”,让职业教育更直接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为自治区优势产业集群升级提供新动能,贡献职业教育的轻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