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基础之一,舆情和舆情学研究自20世纪末开始成为我国学术领域的一个热点。在当前形势下,要提高多民族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民族政策效力,寻求民族工作创新和多民族和谐发展,就应注重对民族政策舆情的搜集和把握,并以此疏通民情、通达民意、服务民生、施惠民事。
民族政策舆情是民族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整体发展离不开健康舆情的推动。在现代传媒日益发达、信息流动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各种舆情极易形成与发展,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舆情,亦即舆论情况,是指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民众,围绕一定的社会事件,对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讲,舆情是民情、民意的集中反映。一次大的社会事件的酝酿、发生、发展和结束,都离不开一定规模的舆情的形成与发展。舆情是社会整体发展的推动和制约力量。
具体而言,民族政策舆情是一定范围内的民众对民族政策内容和效力的评价和态度,反映着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对民族政策制定者(国家)和实施者(主要是各级国家公务员和多口支援省份的项目实施者)的认可度,在更深层面上则影响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程度、对民族关系状态的认同程度。从政策学的角度讲,民族政策舆情是民族政策评估环节中的社会舆论评价,对于进行政策反思、评价、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政府公信力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关注民间政策舆情就显得更为重要。
从民族政策舆情的形成源头来看,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舆情主要由3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或第一层面,是由官方所营造的民族政策舆情。这部分舆情以介绍政策内容和宣传政策的优越性为基点,向全社会,特别是向政策受益者宣扬政策预期和政策目的和效应。自上而下的宣示、较高的政策预期、明确的政策价值、全社会告知是这部分舆情的特点。官方所掌握的传媒体系(由广播、电视、新闻、网络等构成)、宣传机制(由培训机构、讲师团、各级宣传部门等构成)、公务员队伍等则保障了这部分舆情的形成。
第二部分,或第二层面,是由相关民族的精英(知识分子、干部、宗教人士)营造出的舆情。这部分舆情以民族政策评价为主要内容。由于民族知识分子、干部和宗教人士一般都具有较深的民族情结、较强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加上他们眼界开阔,知识较为渊博,因而他们对民族政策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评判和审视能力。他们不但能够较为客观地认知一项民族政策的正面效应,而且还能够充分估价政策的负面效应。他们的评价一经传播,往往在民族群众中产生较为普遍和有效的影响。他们既能服务于官方所营造的主流政策舆情的扩展,也能通过发出不同的声音影响主流政策舆情的扩展。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就已发现,大量的信息经由某些有影响的人士中转或过滤,附加上价值判断,再传递给大众,就能产生舆情引申或引领效应。
第三部分,或第三个层面,是在群众中自发形成的民间或基层的民族政策舆情。这部分舆情生成于普通群众共同的政策期待和政策感受,也受到官方政策宣传和民族精英政策评价的影响,往往通过传播个体感受和评价自发形成,具有质朴、通俗的特点。个体文化素质、政策兑现程度、信息网络等因素影响到这部分舆情的形成与发展。
以上3个层面、3个部分共同组成了整体的民族政策舆情,其中官方舆情是主导,精英舆情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民间舆情是官方舆情下沉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民族政策评价最基础、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因为一项民族政策的受益群体不同,所以不同群体的民间评价和民族舆情也不同。民族政策所体现的社会价值是否公平,将决定不同群体的民族政策舆情是大体一致还是存有分歧。
立足实际引领民族政策舆情发展
不可否认,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和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形成的事件”后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之间的心态、信任以及对民族政策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进行了及时的舆情引导和政策跟进。
在新疆、西藏,当地政府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媒质,采用各种形式,大力营造正面、积极的民族政策舆情,以占领宣传的主阵地,挤压负面舆情的空间。从大的舆论环境上看,国家也加大了政策宣传力度。例如,据统计,仅以对口援疆”为题的网络文章就多达27.8万多篇,以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题的网络文章达6.6万多篇。这种宏观的舆情氛围助推了新疆、西藏两区的政策宣传。
2010年,新疆的宣传工作紧紧围绕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增进互信、增进感情、增进团结,共同维护新疆社会大局稳定”两大主题展开,组织发动了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教育。尤其是更加重视舆情建设问题,组织制定区、地、县重大舆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的职责任务,完善相关流程,构成科学合理、运作有效、随即启动运转的舆情处置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抢占舆论引导先机,牢牢掌握话语权,为妥善处置事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注意把握网络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新要求,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对涉疆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热点问题主动有效引导,占领网上舆论的制高点,有效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反动宣传和渗透破坏。以天山网为依托,加大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少数民族语种和英文、俄文等网站建设,努力满足国内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网上学习、娱乐的需求,满足国外网民的信息需求,有效挤压境内外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舆论空间。
2011年4月以前,新疆全区重点宣传了自治区党委在民生建设年”工作的新举措。从5月到6月,主要围绕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开展了宣传工作,突出了民族团结教育月的宣传,在新闻媒体开辟了专栏专题专版、举办了成就展览。6月份,新疆还组织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示范性宣讲活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理论专家库的10位特约宣讲员分赴新疆15个地州市和部分厅局、高校及县市,进行了为期1周的示范性宣讲,共作宣讲报告34场,听众达3万多人。
为了突出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昆仑网、新疆党建网专门建立了主题网站,开设有形势政策、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宣传、社会宣传6个专栏。2011年8月,新疆喀什市抽调近5000名干部组成258个宣讲队,深入八乡四街办105个行政村33个社区,以讲案件真相、讲民族团结、讲政策法律”为主题,采取入户走访、面对面宣讲、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人对人、心贴心地进行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宣讲,广泛开展对辖区商户、企业、建筑工地工人、暑期返乡大中专学生、宗教人士的宣传教育,向他们讲清暴力恐怖案件的性质和危害,大力揭批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罪恶图谋和对各族群众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各族群众进一步认清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
2010年围绕大力开展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题,西藏全区各媒体开辟《推动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聚焦三农》、《重点工程巡礼》等专题专栏;围绕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开辟了《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五中全会》、《辉煌十一五” 巨变看西藏》等专栏;围绕以安居工程为重点的民生宣传,开辟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安居乐业在高原》、《访农家话安居》、《惠民政策暖人心》等专题专栏。
围绕宣传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主题,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学习宣传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安排意见》,详细制定了新闻宣传、理论宣讲、社会教育、对外宣传等实施方案,确保学习宣传活动全方位全覆盖开展。西藏日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西藏电视台和中国西藏新闻网等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开辟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力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等30多个专题专栏,集中版面、时段、频率,大力度广泛宣传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精神。以区党委讲师团为骨干,以各地(市)为重点,以各级党校为依托,组织各级宣讲团集中开展培训,分级分片深入机关社团、厂矿企业和田间地头开展大规模宣讲活动。全区共组织宣讲2万余场,听众达170余万人次。
如何做好民族政策舆情建设引领工作
不可否认,由于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和领悟信息的能力不同,部分干部群众在维稳、建设主体、双语教育、政府组织外出务工、举办内地班等问题上认识尚不统一,甚至存在一定的歧义,这也成为了民族政策舆情的一部分,并影响到政策舆情主流。因而,要继续通过积极努力,进一步营造正面、积极、向上的民族政策舆情,使其成为主流,并在舆情营造与引领的工作中做到更加亲民、亲和,避免过于政治化。继续采用多种有效的政策宣讲手段,发挥民族精英的积极作用,确保主流舆情下沉基层,影响群众,并形成源于基层的了解政策、拥护政策、受益于政策。
通过必要的引导、教育积极发挥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宗教人士宣传政策、拓展舆情的作用,增强他们服务于多民族国家治理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他们不限于单纯的民族使命,积极为主流舆情的形成与发展推波助澜。
通过立体宣传体系,加强基层宣传设施建设,积极向社会基层和一线群众宣传政策,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政策误解、政策效用消减,提高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认识水平,确保各民族群众不被不良信息所影响。
当前,民族政策聚焦于民族地区的民生发展。在民族政策实践过程中,重视民族政策舆情,善于倾听,垂目基层,才能确保我们的民族工作融入民众、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民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