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统战工作 >> 正文

统战工作

统战工作

理论园地:科学认识西藏的包容性发展政策

2009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就世界经济增长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强调了包容性、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2010年9月,胡锦涛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再次强调了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已成为我国新阶段中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关键词。

所谓包容性发展”,其基本涵义是寻求社会和经济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同,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要义在于:通过一种规范稳定的制度安排,让每一个人都有自由发展的平等机会,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困难群体得到多方面的保护,得到政府政策和投入方面的优惠;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西藏及四省藏区努力解决老百姓的基本民生问题,使得西藏及四省藏区广大群众享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以快速提升。那么,应怎样认识西藏的包容性发展政策呢?

西藏农牧民从教育、医疗、养老方面得到的保障,显示了西藏发展政策的包容性特征

促进学有所教”为西藏的包容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旧西藏留下了95%以上的文盲人口,没有文化,任何发展和进步都免谈。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西藏就开始寄宿制办学,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而内地在义务教育阶段,最近两年才连续实行无学费政策。据悉,2011年,西藏的小学入学率为99.2%,初中入学率为98.2%,三包”经费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从2011年开始,西藏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即免除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及杂费等一切费用。2012年,西藏又将城镇子女学前教育阶段纳入免费教育,由此西藏免费教育扩大至15年。从1984年开始,内地陆续兴办了20多所西藏中学,目的是让西藏老百姓也享受到内地优质的教育服务,分享更多的现代生活气息。在西藏农牧区调查时,笔者能明显感受到当地居民对子女到内地西藏中学就读的极大渴求。此外,西藏考生在报考内地大学时也有极大优惠。

保障病有所医”是西藏包容性发展的必要内容。当内地农牧民为看病难”发愁的时候,西藏从2003年开始就建立起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农牧民得到的政府补贴每年平均从1992年的5.5元上升到2011年的260元。与西藏相邻的四川省的农牧民从2003年才开始享受有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到2011年实现88%的覆盖面,得到人均补贴不过40元。笔者在西藏农牧区调查时,农牧民都能出示他们的医疗卡。西藏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西藏的人均寿命也得到很大提高,2011年已达到67岁,而在旧西藏只有35岁。

实现老有所养”是西藏包容性发展的重要体现。西藏现有20万名60岁以上的老人,养老是这些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从2009年开始,西藏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已有140多万人参保,仅中央财政为此直接注入的资金即达到1.65亿元。笔者在西藏农牧区调查发现,相对于内地农村,西藏的养老院建设起步较早,供养水平较高,随机访问的几个养老院,老人都反映他们的生活比较舒适。

西藏农牧民从就业方面得到的特殊照顾,同样显示出西藏发展政策的包容性特征

西藏就业机会的增多使得目前当地居民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国家在西藏及四省藏区实施的建设工程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一方面,国家在西藏实施的建设项目明确规定使用当地民工。在修建青藏铁路时,规定土建部分必须使用25%以上的当地劳工,此后规定,在西藏建设的项目中必须使用30%以上的当地劳工。进入十二五”,国家规定在西藏实施的建设中,除部分技术工人外,要全部使用当地劳工。这就从制度上解决了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也加大了对当地劳动力的培训,建立了各级各类公益性培训机构。当地居民得益于越来越多的职业培训项目以及干中学”效应,抓住发展机会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此外,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及内地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一些汉族农民工更多选择到沿海及内地大中城市发展,因此,西藏目前正在进行的很多工程项目,也明显缺乏劳动力。笔者在拉萨、日喀则、阿里、林芝等地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工地上都是当地藏族同胞。扎囊县德吉新村是笔者的跟踪观察点,目前该村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者都离开村庄到外地打工了,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内地如四川的大部分农村;目前,村庄里能够遇上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小孩。笔者去年在日喀则一些河坝乡村调查发现,村民们家家户户跑运输、做买卖、外出打工等,生活富足而充实;不愿意远出的人就在村里或者邻村打沼气池、修路、修房子。在西藏不少地方,做小买卖——大多是开餐馆和零售店的藏族人越来越多了,很多餐馆和零售店里站着服务的就是操藏语的当地人。事实上,在阿里和日喀则的一些县,笔者驾车100多公里几乎见不到汉式餐馆。汉族人和回民经营的小买卖——大多是餐馆和零售店——在整个藏族地区的城市中占据优势地位”这一说法似乎并不明显存在。

公益性岗位为当地最难就业者构筑了坚实的就业防线。2006年政府正式推出就业援助政策,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为3545”人员(女满35岁,男满45岁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以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三批计划。让近万人得以就业。与此相应,政府在公益性岗位上投入资金达到3.7亿元。公益性岗位与一般就业渠道本质不同,以扶助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缓解家庭贫困为主要目的,是减少贫困、促进就业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措施。笔者接触到一些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困难人群,他们反映,这一政策,不仅使他们有一个稳定职业和收入,同时也给予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大幅度增加国家公职岗位使得中等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机会明显增多。在西藏普遍流行一种观念,认为只有当公务员或者吃财政饭才算是正式就业了;上了中专,读了大学,如果没有拿到国家的铁饭碗”,就认为没有就业。与内地高校毕业生不同,直到2006年,西藏才逐步推行中等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在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西藏中等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实面临着不少困难,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在西藏出现。因此,在前述的公益性岗位计划中,2009年初,政府专门制订了利用公益性岗位安置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拿出1000个基层乡镇卫生院等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性、专业性、社会管理服务公益性岗位供应给高校毕业生。同时,对于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享受现有的公益性岗位待遇的基础上,由同级财政部门按每人每月300元标准增发生活补助。从2011年开始,西藏大幅度增加公职人员岗位,当年新增4000个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岗位,2011年全年政府提供公职岗位近1.3万个,共有1658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当年就业率达99.32%。从2012年开始,政府一方面继续增加公职人员岗位,开发更多的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并承诺凡是有意愿在公益性岗位上工作的大学生,都将100%给予安置。同时,推进就业援藏机制建设,促进西藏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见习。对于到区外就业的西藏生源大学生,给予每人一次性路费补助1000元和在工作期间每月300元的生活补贴。此外,17个援藏省市和17家援藏中央企业各吸纳了100名西藏高校毕业生。

四川在本省藏区实施的9+3”免费职业教育开辟了就业的新途径。从2009年开始,四川省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实施,即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由政府出资帮助藏区学生到内地优秀中等专业学校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同时,高水准补贴他们的生活费。另一方面,四川省委、省政府广开就业门路帮助这些学生就业。从目前来看,9+3”免费职业教育效果非常好。四川的这一探索引起其他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类似的计划相继推出。例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就明确在云南、甘肃、青海等省推广四川面向本省藏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9+3模式”。据悉,青海省实施1+9+3”,对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课本费和取暖费等费用,并给予生活费补助。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大大提升完成了义务阶段教育的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将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说成是政府发展政策跑偏,是对西藏发展政策的误解或者曲解

在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西藏及四省藏区已经被卷入了市场经济洪流。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上,优胜劣汰是铁律”。在优胜劣汰机制作用下,不少劳动技能、语言及沟通技巧差的人群被边缘化,是一种趋势,也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不断发生着。但如果将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说成为政府发展政策的偏差或者有意为之”,把市场优胜劣汰造成了部分人群被边缘化说成是蓄意制造”,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是一种曲解。更进一步说,一般而言,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排斥和社会排斥专门针对某一个民族,是很少发生的;更何况,这种经济社会排斥发生在本民族所在地。诚然,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体制是中国社会的普遍弊端,农牧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目前尚有一些区隔,西藏及四省藏区也不例外。科学发展观将统筹城乡发展”排在五大统筹”之首,已经表明中国正在着手解决此类问题。

事实上,中央给予西藏及四省藏区的优惠政策,连同大量的投资,以及内地较发达省市和中央企业实施的对口援助,是充分考虑了西藏及四省藏区经济相对落后、社会发育相对迟缓等现实。这是国家的一种区域政策,同时也体现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绝非是专门针对某一个民族的。如果将中央对于西藏及四省藏区的特殊关怀、支持理解为仅惠及户口在西藏及四省藏区的人群,这不是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把中央对于西藏及四省藏区的特殊关怀、支持理解为仅惠及藏族,也不是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前往支援西藏及四省藏区的其他人群同样要接受高原缺氧、艰苦生活条件的现实,他们同样应当得到关心和支持;世居在西藏及四省藏区生活的其他民族,也面临同样的环境,他们同样也是需要得到关心和支持的。

因此,将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说成是政府发展政策跑偏,是对西藏发展政策的误解或者曲解。

上一条:理论园地:十六大以来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下一条:理论园地: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与发展的关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