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统战工作 >> 正文

统战工作

统战工作

理论园地:实事求是才能真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过几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著作,这些著作各具特色。本文就这些著作中论及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问题,发表一点意见。

关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

一些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去找一个指导现在各领域各方面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现在甚至还有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学说”一说)等,其实,各种学说”、观”,都是后人的总结和概括。这些总结和概括作为一项研究无疑是有学术价值的,是值得赞赏的,但如果把它们作为各方面建设的指导,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才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真理标准讨论所阐明的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针对当前理论队伍状况,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恩格斯语),切忌以原著原理、文件、讲话为判断是非真假的唯一标准,还必须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必须明确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但是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修正、补充或完善。

历史、恰当地评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论断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论断,从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考虑,恰恰要研究当时他们所没说的,或低估了的方面,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其全面的评价。为此,必须实事求是地注意到下列3个方面:

1、当今学术界公认历史上在宗教学或宗教哲学等方面有建树的柯亨、朗格、卡西尔等新康德主义人物及唯意志论的叔本华,马、恩当时轻蔑地称之为庸俗的折衷主义”,孔德、斯宾塞等实证主义创始人在马、恩眼里是浅薄哲学家”,而诠释学家施莱马赫则是不值一提的老朽的黑格尔主义者”。马、恩以黑格尔、康德等大学者为参照系,自然认为他们是不屑一顾”的哲学贩子”。然而恰恰是这些小贩”后来在宗教学方面有所创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价值论哲学家舍勒、文德尔班等的评论是他们的著作不值一读”。马、恩时代,著名的宗教社会学家韦伯还是学生;列宁时代,韦伯已发表多部著作,但列宁似乎没提到过他。

2、马、恩认为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发现。但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唯物史观方面仅仅奠定了大的原则。恩格斯晚年在给布洛赫、左尔格、梅林、考茨基、拉法格等的信中几次说到,马克思的学说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他还说在任何一个细节上深入研究就可能创造辉煌的成果。这里说的所谓细节”,就是后来形成的许多社会科学的具体学科,当然也包括宗教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及一系列交叉学科。遗憾的是马克思的追随者们,特别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未能创立人文社会学科的具体学科。迄今为止,许许多多人文社会学科或学说,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创建的。

3、古今中外,任何思想、学说、理论都受制于认识的根本矛盾,即认识主体使命的无限性与认识主体所处历史的局限性,以及个人身心条件的有限性的矛盾。马、恩的使命是认识社会历史的规律,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但是社会历史是在时空中依序展示的,一个人再伟大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更不可能充当未来的算命先生”。

马、恩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如果上面3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延伸: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既有科学性,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体来说,反映在下列4个方面: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马、恩扬弃”了青年黑格尔学派和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宗教的社会本质,以及宗教麻醉人民的负面功能,形成了专门的、深刻的论述。这些应予肯定,但我们又不能囿于此。马、恩时代,人类学、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学还未成为独立的学科,所以关于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宗教和神的观念产生的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机制,他们尚无涉及,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研究宗教与社会关系时所需要的。

2、马、恩奠定了研究宗教现象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以孔德、斯宾塞为首创的社会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成熟期,即19世纪中叶刚刚形成的,更不用说诸如宗教社会学等交叉学科。所以在考察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时,必须将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与当代宗教学诸学科的若干成果相结合。否定或贬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或当代宗教研究的学术成就,都是错误的。

马、恩所处时代是启蒙思潮以来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两极对立的现代化”时代。阅读其著作,可以看出他们很重视区分宗教中哪些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因素,哪些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宗教和超世性神的信仰自然是放在阻碍社会发展”的箩筐中。关于宗教及其典籍对科学和科学思维的启发,关于信仰、情感、意志对理性思维的作用,关于宗教维系社会稳定,宗教戒律与伦理对世俗社会、世俗伦理的功能,马、恩直到后期研究东方社会和历史学、人类学文献时,才有所领悟。直到马克思在人类学、历史学笔记和《资本论》准备材料中,恩格斯在早期基督教的研究论文中,才触及到宗教在历史上的正面功能。

3、历史上每次哲学上的转向和发展必然带来宗教研究方法的革新和进步。马、恩时代,以实证论、唯意志论为标帜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的意义还未显示出来,他们更不可能认识到后来的语言哲学、生存哲学、语源学、符号哲学、解释学、现象学等等在宗教语言、宗教符号、宗教现象研究等几方面的先导作用。

4、关于新社会,马、恩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不可能看到宗教与新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列宁在阐述宗教与新社会的关系时,提出宗教对国家是私事,但对工人政党不是私事”的论断,潜意识是把宗教完全看作是破怀性的、负面的,这同当时俄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不无关系。然而,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必须要靠中国人自己从实际出发去探讨。只有充分联系中国实际,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真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上一条: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
下一条:理论园地:求同心 结共识 齐奋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