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13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该计划明年拟招50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00人,硕士研究生4000人。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简称少干计划”)是为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和欠发达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由中央多个部门联合实施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自2006年开始实施,现已进入第二个五年规划,截至2012年,已累计培养博士6000余人、硕士2.4万余人。
根据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少干计划”要求学生入学前必须和省(市、区)教育部门签订定向协议,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地区或单位连续服务至少5至8年,就业政策由市场调节,自主择业。
然而,大量民族骨干生踌躇满志地走出校门,政策本身提倡的市场调节、自主择业能否让他们最终达到政策的初衷目标?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民族骨干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特殊困惑:
一是民族骨干生培养过剩”。政策规定,民族骨干生必须回生源地就业,否则需交纳数万元的违约金。但报考之前,多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根据当地实际用人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无序报考导致就读某个领域或行业的学生过于集中,毕业后就业空间极小,就业很困难。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故意报考一些本省(市、区)没有的行业或者岗位,比如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学生报考海洋开发研究专业,这种情况下,民族骨干生在本地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想要申请去外省(市、区)就业,需要一年左右时间,要不然就算违约,因此他们面临着违约和失业的两难选择。
二是民族地区传统用人观念导致民族骨干生就业难。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民族骨干生是降分录取的,这样的学生水平低,不愿意录用;或者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大张旗鼓地从全国各地招兵买马,忽视了对本土人才的发掘。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对紧缺”、急需”人才的理解有偏差。很多人认为,文科的工作就是打杂”,谁都可以干,内部抽调一些老弱病残”或者低学历的人代替就行了,不愿意聘用高学历的文科毕业生。文理科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不平衡,阻滞了了地方的发展。
三是大龄民族骨干生陷入就业困境。政策规定报考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0周岁,报考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45周岁。由于民族骨干生要多读一年基础预科培训,大部分学生需要4年才能毕业。而用人单位招聘基本都限定在30至35岁以下。即使是报考公务员,因年龄受限,报考机会和空间少,大龄民族骨干生面临着毕业即退休”的尴尬境地。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民族骨干生的使用问题,关键还在地方政府。笔者以为,民族人才的使用,应该强调具体规划干预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人才使用是运用市场调节手段还是行政规划干预手段,以及两者的比例问题,需要考虑政策的特殊性。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人才培养有明显的特殊性,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就业政策很难量化监督和约束地方政府的用人规划和措施,也不利于促进民族地区人才结构的完善和提升。在特殊人才培养方面,当前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实施办法就比较完善,证明了特殊领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必须强调政策的干预规划力度。
当前,在少干计划”的实施方面,有些省区贯彻得很到位,不仅制定了让民族骨干人才投身偏远、艰苦基层岗位的激励政策,还在编制、配偶和子女就业方面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条件。一些省区还为民族骨干人才参加选调生、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制定了相应的加分政策;为创业的民族骨干人才制定相应的创业服务和扶持绿色通道。由此看来,就民族骨干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各省市区建立一个横向交流的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