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的一天,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学院院长张云龙接到一个电话,向他要3到5个实践能力过硬的“好苗子”。
打电话的,是江苏常铝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芸。江苏常铝是一家上市公司,被众多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授予“优秀供应商”和“金牌供应商”,其约三分之一的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欧洲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自去年从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技能大赛备赛现场点名要走自动化学院的3个学生后,公司董事长张平对包轻院和这里的学生刮目相看,念念不忘,希望可以再招录几个作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上门来要人的情景,张云龙也不是头一回遇到了。即便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2013年,他所在的学院就业率也最终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96%,这个数字在他看来还略显保守。
不过,张云龙也承认,就业率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是从2012年以后越来越高的”。2年前,包轻院拉开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大幕,当时的自动化系作为试点,冲在了改革的前线。改革的焦点,就是如何培养出更适应企业生产发展需要的人才。
企业标准就是教材标准
2011年9月份,一批新教材发到了包轻院自动化(自动化学院的前身)新生的手中。这些教材不是经过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而是由学院老师们自己开发编写的,被称为“校本教材”。
这些“校本教材”主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而开发,是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在经过几年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后,目前占据了学生全部教材的近80%。
为什么要自己开发教材?自动化学院教研室负责人之一的刘艳春主任告诉记者,原因有三。一是当时学院引进了一套德国费斯托的实训设备但却没有针对这套设备的理论教材。二是教学改革要求从纯理论教学走向理实一体化,迫切地需要能够突出实践内容的教材。三是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适应不同企业岗位需求和生产标准的教材缺乏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与过去的通用教材相比,这些“校本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按照一个一个任务来集结内容的。“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岗位群,这些岗位要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需要不同工作领域的能力,我们再根据这些工作领域,确定学生的学习领域”。
刘艳春在编写自动化生产线教材时,就是根据自动化设备“安装啊、调试啊、运行啊、维修啊”等等这些企业中常见的工作任务确定了教材中所需要的传感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气动技术、电器技术和机械设备安装技术等课程。
除了这些常见的工作任务,如果企业引进了什么新技术、新设备,教材编写过程中也要作为任务体现出来。“比如我们在生产现场发现有用于远程监控的触摸屏,于是就在教材中加入远程控制的内容,发现有的企业在使用电频器,那么学生们就会在教材里看到电频器的安装、调试、使用的内容,原来我们的生产线定位控制在教材中是空白,现在也填补上了”。
这些“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还渗透了企业的各种生产规范。比如企业的安全操作规范、6S管理制度等等,“我们会在学生实施任务的环节来观察和考核他是否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流程来进行操作”。
要想到企业就职,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规范还不够,必须要持有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也成了学院的“硬规定”。于是,维修电工(中级)考试大纲也成了教材的材料来源。
正如任何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一样,打破旧教材建立新教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刘艳春编写的自动化生产线教材为例,她不仅需要掌握好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为“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工人,理论学习不用太深,用得上最重要。但往往一个问题的解决又需要运用到多个方面的知识”,还要处理好不同企业间的通用标准和特殊标准之间的关系,“各个企业的生产线有相通之处,但又有不同,比如啤酒厂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就非常高,它与蒙牛、伊利生产线的区别就要在教材里反映出来”。这一点在订单班课程的开发方面体现得最为突出,这就需要反复征询各个企业的意见,教材编写完了以后还要由企业相关负责人来审定。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校本教材”一直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今年秋天有望正式出版。
教学现场就是生产现场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和教学改革以来,陈亚娜每天的教学半径就局限在了几个实训室内。
在自动化学院的专业课教学中,传统意义上讲台+课桌式的教室已经较少使用,更多时候21个实训室代替了教室的功能。
每个实训室模拟企业的生产情境安装有水处理生产系统、工业自动化生产系统、距离和位移传感器系统等实训设备。这些实验实训台套数量达到了240套,资产约3000万元,其中4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1台套,约占资产总值的50%。有些实训设备,如美国通用公司的GE 智能平台自动化系统,属于目前世界领先技术设备,据张云龙的了解,“包头的企业中还没有用到的”。
陈亚娜负责的维修电工模块的教学是在维修电工实训室进行的。那里有20台三相异步电动机,固定在20个操作台上。别小看这些电动机,它们的功率虽然只有35瓦,但与企业生产中使用的30千瓦的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完全一样”。
她的工作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们与这20台电动机“较劲”,认识它们的工作原理,实现对它们的控制。
在陈亚娜的课堂上,学习被分解成了几个大任务,每个大任务下又分成几个小任务。一个任务完成,证明一个学习阶段告一段落。以电动机控制这个大任务为例,该任务下设单向运行、正反转控制、顺序控制以及典型控制电路几个小任务,“我会先讲一讲每个任务的理论知识,让大家对他有个基本了解,然后给他们布置任务,比如让电动机转起来,他们自己去设计电路图,自己思考需要几个交流接触器、几个按钮,线路该怎么走,然后照着图纸把线路连起来,看看能否完成这个任务”。
每个小任务学习完毕就会有相应的考核。这个考核几乎一学期要进行15次,不发试卷,不考学生的理论知识,“就是给你设备器材,看你怎么操作,能不能实现规定的任务,操作过程中有没有遵循企业的安全标准等等”。就这样循序渐进,直到完成每个大任务和每个模块的学习。
“之前我们是先把理论知识都讲完,然后再集中实训,等到大家要动手的时候,很多早就把理论知识都忘光了”。陈亚娜告诉记者,改革以后教学更突出动手能力,更贴近企业实际生产。
正在天津力神电池公司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冯建对教改带来的好处体会很深。他到了企业一线操作工岗位上,发现之前课堂上学过的锡焊技术、接线技术在工作中都用上了,企业很多设备虽然型号与实训室里的设备不同,但原理大同小异,他很快就适应了,而且因为适应快、表现好,实习刚刚1个月就被要到了企业设备管理岗位。
像冯建这样的学生带给学院的反馈,在陈亚娜眼中非常宝贵。“之前有个09级的学生实习回来反映,说是在企业维修岗位,设备出了问题,他们连图也看不懂”,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上,典型机床电路识图的内容被加了进来。除了学生的反馈,去企业参观学习也是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有力手段。“一年拿出一定的时间深入企业,这是学院对我们的规定,我们得去看看企业技术上、设备上又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企业车间就是实习基地
除了有校内的实训基地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动手能力外,自动化学院还有30家区内外企业作为学生们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生产一线磨练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这30家企业,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海尔集团,联邦制药、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LG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等等,更多则以区内企业为主,如包钢集团、北重集团、伊利、蒙牛、伊泰等等。它们或在自动化学院开设订单班,或者为学院提供顶岗实习岗位,或在校内设立“校中厂”,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自动化学院的学生们打开了车间的大门。
在这个队伍中,江苏常铝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合作伙伴了。自2012年向自动化学院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以来,已经陆续有30多个学生从该企业总部实习归来,双方合作的订单班也在去年的5月份正式开班。
江苏常铝副总经理陆芸告诉记者,当初选择与自动化学院合作,除了在包头设立全资子公司的需要之外,学院务实的办学理念、超前的设施设备、完善的实训基地都是打动企业的原因。“这个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很清晰,就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这与我们企业打造高级蓝领摇篮的诉求不谋而合”。
目前江苏常铝主要为自动化学院前来实习的学生提供两个操作一线工岗位,即轧机操作工和精整操作工,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可以尝试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岗位。培训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章制度、流程工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入职培训;二是车间实际操作,每个学生配备一位师傅,并在合适的时候进行轮岗;三是专业知识的培训,如厂部、车间、班组联合进行的安全生产“三级培训”等等。
经过在企业近一年的培训,学生们可以达到初级工的水平。陆芸向记者解释,“所谓初级工,就是能够脱离师傅独立进行生产操作,当然这也要孩子们自己够努力”。如果有学生经过选择最终留在了企业的一线操作工,包头分公司的工资水平能达到3500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该企业董事长点名招录、作为重点技术人才进行培养的3名顶岗实习生,如今已经在江苏常铝包头分公司以实习电气工程师的身份开始了自动化设备的调制、安装、维护和维修工作。不久前,江苏常铝还向自动化学院抛去了橄榄枝,希望可以为公司再度挑选好苗子,“经过培养,不排除他们进入工程技术领域、车间甚至中层领导班子的可能”。
记者手记
本科院校转型不妨向“职校”取取经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确定了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改革任务。紧接着,国家教育部明确了高校改革方向,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虽然本科院校转型的方向已经确定,但具体路径尚不明了。而事实上,不少优秀的高职院校在多年与市场的努力对接中,早已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教育模式,并得到了很多合作企业的认可,可以为这些本科院校提供现成的转型经验。
而另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的队伍中也不能少了高职的身影。尤其在本科院校转型后,招生本已僧多肉少的高职必定会有市场淘汰之虞。如何继续发挥高职院校尤其是成熟、优秀的高职院校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为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高考成绩不甚理想的年轻学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打通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甚至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